他是一位站在时代交叉点上的青年学者,也是一位以科研托举教育、以教育激发科研的高校教师。他用科研的理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用思政的温度点亮学生的责任感。他用一串真实可感的育人故事,为“导学思政”注入鲜活实践,也为学院人才培养带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他就是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高层次人才——万骏,一位不负时代、不负学生、不负教育初心的“最美教师”。

一、以科研创新激发青年成长动能
1990年生的万骏,是中共党员,现任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副主任,是学院重点培养的青年骨干力量。作为国家公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拥有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直博及博士后完整学术链条的他,始终站在科研前沿,以全球视野投身物理化学研究。他长期聚焦清洁能源与功能纤维材料的交叉融合研究,在微波技术、二维材料、绿色化学、航天热管理等方向取得突破进展。作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徐卫林院士团队的骨干成员,他近年来(2023.1-2025.3)以第一/通讯作者在One Earth、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5篇。累计4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担任新加坡Viser专家库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市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等。
他从不将科研止步于论文,而是将其延展为育人平台。他组建“研究课题团队制”,鼓励研究生带领本科生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撰写共同协作。他坚持“高自由度成长”与“阶段式训练”并行,带领学生从文献调研、实验分析、绘图建模逐步建立研究体系。在他的培养下,每届多名研究生成功推免至985高校读博,1人获全校毕业生代表,4人获国家奖学金,多位学生在全国及省级竞赛中获奖。学生们说:“万老师像是在科研路上为我们搭起了一个看得见未来的高台。”
二、以价值引领构建科研育人场域
科研不仅是创新,更是价值的体现。万骏深知:青年阶段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导师既要传授知识,也应引导方向。他将思政教育与科研训练深度融合,探索出“导学思政”落地路径。他主讲的《无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能源化学》等课程,善于将专业内容嵌入国家战略、低碳转型、技术伦理等主题,引导学生在学科中建立社会意识。他常说:“科研不能闭门造车,只有置于国家与人民所需之中,才有真实价值。”在科研指导中,他不急于否定学生的“选题冲动”,而是引导他们回到“问题本身”。他带领学生从产业难点与国家需求出发,重构科研起点,帮助他们跳出“跟热点”的惯性,回归科研的使命与意义。他常强调:“科研的起点,不是目标期刊,而是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
他还推动“科研-思政-关怀”三位一体机制,定期组织“经验分享会”,邀请985学长学姐讲述从“科研菜鸟”到博士的成长故事。他常说:“科研的失败不是消耗,而是打磨。”在他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意识到:科研不仅是通向成果的路径,更是一种责任和立场。他们开始思考“为何而学、为何而研”,在挑战中坚定信念,在坚持中走向成熟。这种文化已成为学院“导学思政”落地的典型样本。
三、以组织担当融入学院育人系统
作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武汉市青年科技计划入选者,万骏不仅专注科研与教学,还以高度责任感深度融入学院建设。他认为:“青年教师的价值,不止于成果,更在于是否服务学生整体成才。”近五年来,他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系副主任、党支部组织委员,牵头推进院徽院训设计、博士点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学科评估等关键事务,积极推进“科研引育—团队组建—结构优化”的全过程。他既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也是跨团队协同的桥梁力量。
在学术生态建设上,他长期担任学院学术报告与交流活动负责人,策划组织高水平报告60余场,既包括化学、材料、能源等学科前沿论坛,也涵盖研究生科研素养、青年教师发展等软性支持主题。帮助青年师生更便捷地对接国内外资源,助力打造学院“开放—共享—互动”的学术共同体氛围。
在育人机制创新方面,他积极推进“研究生带本科生”的双层课题组机制,作为落实“本硕博协同育人”战略的重要路径。他鼓励研究生在科研中带教本科生,共同完成项目与论文,不仅提升了组织能力,也实现了双向成长。这种“协同式共育”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效能,10余位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推免至985、211及海外高校读博读研深造,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成长链条。
从项目组织到制度设计,从平台搭建到文化建设,万骏始终以实际行动融入学院育人体系建设。他先后荣获Young Scientist Award、湖北省化学化工先进工作者、校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德育导师、科研标兵、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展现出青年教师的专业实力与教育温度。在科研与育人同行的道路上,他正为“最美教师”这一称号写下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