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旧版入口
  • 首页
  • 学院概况
    1. 学院简介
    2. 机构设置
    3. 学院领导
    4. 规章制度
    5. ENGLISH
    6. 学院宣传片
  • 师资队伍
    1. 教授
    2. 副教授
    3. 讲师
  • 本科生教育
    1. 专业设置
    2. 培养方案
    3. 课程建设
    4. 教学改革
  • 研究生教育
    1. 学位点
    2. 培养方案
    3. 留学生工作
  • 党群工作
    1. 党建工作
    2. 工会工作
    3. 党群风采
  • 招生就业
    1. 本科生招生
    2. 研究生招生
    3. 就业工作
  • 校友天地
    1. 校友动态
    2. 校友风采
    3. 时光剪影
    4. 联系我们
  • 首页
    • 返回
    • 学院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 教学与科研
    • 学术动态
    • 科研团队
    • 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
  • 学院概况
    • 返回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学院领导
    • 规章制度
    • ENGLISH
    • 学院宣传片
  • 师资队伍
    • 返回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本科生教育
    • 返回
    • 专业设置
      • 返回
      • 国家一流专业
      • 省一流专业
      • 工程认证专业
      • “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
    • 培养方案
    •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 研究生教育
    • 返回
    • 学位点
      • 返回
      • 化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培养方案
    • 留学生工作
  • 党群工作
    • 返回
    • 党建工作
    • 工会工作
    • 党群风采
  • 招生就业
    • 返回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就业工作
  • 校友天地
    • 返回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时光剪影
    •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院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 教学与科研
  • 学术动态
  • 科研团队
  • 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聚焦】化工学院科研团队在阴离子花菁光敏剂用于肿瘤光疗取得重大进展

  作者:化工学院      发布时间:2022-04-04       点击量:

3月28日,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化》(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5.336)在线发表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田迪副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李忠安教授、朱锦涛教授在肿瘤光疗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该工作首次通过反离子工程在纳米颗粒中实现超分子J聚集体,并在体内显示出显著的体内抗肿瘤光治疗效果。相关工作以“Anionic Cyanine J-type Aggregate Nanoparticles with Enhanced Photosensitization for Mitochondria-targeting Tumor Phototherapy”为题发表在Angew(Angew. Chem. Int. Ed. 2022, e202203093),田迪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二通讯单位。

与阳离子类似物相比,阴离子花菁类分子的负电荷沿着整个聚甲炔主链离域分布,因此其不仅可表现出吸收红移增强光稳定性,而且有望缓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负捕获效应(negative trapping effect)。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设计策略,基于阴离子花菁类的光敏剂至今尚未报道。因此,在本项工作中,通过巧妙的反离子工程,阴离子花菁分子首次被开发为高效光热疗法试剂。通过引入可被用为线粒体靶向剂的十二烷基(三苯基)膦阳离子(Pc),并将其作为阴离子TCF基三甲胺染料的反离子,成功合成了C3T-Pc。同时,具有膦盐反离子的C3T-Pc可以在水溶液中组装成超分子J型聚集体,并展现出显著的红移发射和增强的单线态氧产生效率(ΦΔ)。体内实验还显示,这些纳米颗粒具有负电荷表面、稳定的近红外细胞成像、线粒体靶向性和优异的光热治疗及光动力治疗效应,非常适合用于肿瘤光疗。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03093)

田迪副教授是化学与化工学院2019年6月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入“有机发光团队”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有机荧光材料及室温磷光材料,并应用于环境污染物成像与检测或防伪加密等领域。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他引次数超过100余次,主要包括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Materials Horizon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Chemical Communication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4项,横向项目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湖北省人才称号。

研究团队介绍:

“有机发光团队”是化学与化工学院李伟教授带领的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团队立足于全球资源日益枯竭与环境污染、生命健康等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体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与吸附(Chem. Eng. J.2022, 432,134202;Sens. Actuators B-Chem.2021, 342,130064;Sens. Actuators B-Chem.2021, 432, 134202)、生物质长余辉材料的防伪加密应用(ACS Sustain. Chem. Eng.2021, 9, 17420)、病毒及外泌体等多种疾病标志物的即时检测(Sens. Actuators B-Chem.2022,357, 131403;Analyst2021,146, 5892;Analyst2021,146, 930)等。

目前研究团队成员主要包括5名青年教师朱泽策教授、田迪副教授、高超副教授、熊金艳副教授、洪少力讲师,及在读研究生12人。团队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人。团队共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面上项目1项。


上一篇:【学术聚焦】化工学院卿光焱教授课题组在《NPG Asia Materials》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下一篇:化工学院副院长李明受邀在基于新工科建设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上做报告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化学与化工学院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