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省关于高校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为了及时发现、高效规范处置校园突发疫情,切实维护高校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结合武汉地区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应急预案(试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71号)、《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2〕71号)《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五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2〕108号)和《关于应对处置大规模奥密克戎疫情的实施意见》(鄂防指发〔2022〕27号)等。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武汉市域范围内高等学校(含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和独立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发生不同规模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传播,规范校园的应急准备和处置流程及措施。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全校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密切关注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多措并举强化校园服务保障,及时回应师生员工合理关切,帮助协调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个性化需求。
(二)落实主体责任。学校、院系及各部门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结合学校实际,优化校园疫情防控举措,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师生员工严格遵守上级和学校有关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要求,依法履行个人责任。
(三)坚持联防联控。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属地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坚持校地联动,加强与辖区卫健、公安、疾控、街道的沟通与对接,建立学校与街道突发疫情协同应对机制;坚持校际联动,建立武汉地区高校联席会议制度、专家会商研判工作制度,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四)坚持分级分区。按照校园疫情风险等级,对校园进行精准划区,实施“单元化"“网格化"管理,充分考虑教学区、生活区、家属区等不同功能区运行实际,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寝室4级防控网格,对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落实相应疫情防控措施。
四、组织体系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全面领导和指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应急情况下,与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研判疫情防控形势,制定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方案,落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校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党政办公室),负责校疫情防控指挥部日常运转和服务保障工作;负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管理、联络协调、督查落实,组织制定有关方案、预案;负责疫情报告和信息沟通;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专项工作组
在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封闭管理情况下,强化现有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组织9个专项工作组具体落实学校应急防控各项任务。
1.疫情防控组。配合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做好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及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消杀工作,做好全校师生、员工的日常监测和健康宣传工作;做好教职工“日报告、零报告"信息汇总;积极配合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做好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密接的密接(以下简称“次密接”)防疫处置及校内分区管控工作;负责校内环境消杀;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2.医疗救治组。负责制定学校医疗救治相关方案,保障师生员工日常用药、就医;负责在校师生员工核酸检测及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配合属地做好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人员的预检、分诊、规范处置及闭环管理工作;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3.隔离转运组。负责储备、建设和管理校内临时隔离点;配合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在校人员规模,备足客车、货车等符合防疫条件的送诊交通工具,用于校内交通、人员转运等;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4.后勤保障组。负责做好生活物资、防疫物资、硬质隔离物资等调配,提供相关后勤保障及各类应急物资、设备、生活必需品、捐赠物资等储备、调配和发放工作;加强对食堂、超市物资的管理,确保物资供应充足,保证食品卫生安全;负责校内垃圾清运;保障和规范管理疫情防控工作所需资金,并做好资金使用管理工作;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5.安全保卫组。负责各校区出入口管理、校园安全保卫,对进出校园车辆及人员实施严格管制;入校人员开展体温监测、健康码查验、通信行程卡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查验和车辆的管控;配合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及突发事件处置;配合做好校内商店、餐馆、集贸市场环境管理工作;强化值班备勤,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巡逻巡查及秩序维护工作;协助医疗保障组的相关工作;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6.学生工作组。负责学生的日常健康监测、因病缺课等方面的管理,做好学生实名信息台账登记;加强面向各类学生的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引导、思想教育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制定学生离(返)校总体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配合对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接、次密接等其他风险学生进行隔离观察和健康管理;掌握学生动态,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并汇总上报学生信息;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7.教育教学组。负责各类课程教学管理工作;负责线上教学、远程直播课堂工作,保障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8.宣传工作组。负责疫情防控舆情监测工作;开展新闻报道,做好舆情处置工作和防控知识宣传;按规范流程、公布相关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9.专项监督组。负责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过程专项监督;完成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五、应急准备
(一)做好培训演练。各高校要主动加强与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卫健、公安、疾控等部门的沟通和对接,将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属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根据本预案,制定本校的应急处置预案,实行“一校一策、一院一案”;要加强培训教育和应急演练,一旦发生疑似疫情,即刻转入应急状态。
(二)做好人员储备。按照校园疫情防控管理需要,充分利用校医院(校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卫处、学工处、学生会、团委等,组建留校工作队伍、消毒消杀队伍、医疗救援队伍、交通运输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等,进一步夯实校内防控力量,有医学院系的高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加强应急能力培训,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水平。
(三)做好物资储备。掌握食堂库存情况及供货商送货情况,通过实物储备和协议(合同)储备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米面粮油、肉蛋类等大宗原材料储备充足,冻货原材料至少保持15天所需库存。如原材料供货商因疫情防控等原因不能为食堂供货的,要提前与可配送供货商联系配送;如原材料供货商配送人员无法入校时,在校门由供货商和食堂库管人员进行交接,食堂库管人员消杀后运送至食堂后厨,确保封闭管理期间生活必需品及时、足量供应。通过实物储备和协议(合同)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储备至少可维持一个月的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以及非接触式温度计等检测类物品,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紫外线灯等消杀类物品,并保证在保质期内。储备一定量的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棉被、折叠床、睡袋、躺椅、帐篷等物资,以及常用药品、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确保应急封闭管理期间卫生应急等必需品能及时、足量供应。提前储备围栏、围挡等硬质隔离设施。
(四)做好隔离场所、核酸检测和车辆准备
1.隔离场所准备。根据在校人员规模,按照不低于校园(区)内师生总人数1%的标准做好健康观察点房间(床位)准备。
2.制定临时隔离点筹备预案,综合利用校内集体宿舍、宾馆(酒店)、教室办公楼栋等资源,确保24小时内腾空转换作为临时隔离点,开展单人单间隔离。
3.核酸采样点设置准备。选用宿舍楼栋之间空地,校体育馆、操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开阔场所作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场所。
4.车辆准备。配合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在校人员规模,备足客车、货车及符合防疫条件的送诊交通工具,用于校内交通及人员物资转运。
(五)落实校内医疗保障。医疗救治组加强校医院门诊的预检分诊工作,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登记等工作,并及时联系专车、专人着相应等级防护用品后陪同转运到指定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筛查;安排医务人员在校内临时隔离点跟踪指导风险人员居家隔离、筛查后发热病人诊治等工作。学校要统筹做好校内教职工及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非新冠疾病就医保障,制定非新冠疾病患者就医送治和返校工作方案,确保专车转出、专人接回,全程闭环管理。
(六)建立人员台账。动态更新学生花名册、教职员工名单(包括保安、保洁、厨工等),备好教学楼、宿舍楼分布图、各班级教室座位表、课程表、各寝室人员名单。坚持疫情防控“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在校园出入口安装“数字卫兵”,全面精准掌握进出校园人员的行程信息,数据做到持续动态更新、随时可以调取。提前摸清校内居住的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情况,为校园应急封闭管理期间个性化服务保障做好准备。
(七)做好信息网络保障。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做好校内疫情防控信息化支撑工作,所有公共区域监控录像全覆盖、疫情防控场所码全覆盖,做到师生员工校园活动轨迹可追溯。校园监控系统数据应保留至少7天,为快速流调奠定基础。强化网络教学条件保障,开展全校网络教学压力测试,确保全体学生集中线上授课不卡顿。
六、应急触发及处置
(一)武汉发生本土疫情但不涉及高校
学校密切关注国内疫情形势变化,严格执行属地疫情防控有关要求,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1.严格校门人员出入管理。师生员工非必要不外出,校外居住老师坚持两点一线。校园内确需外出人员一律履行请假销假和行程报批手续,进校时需查验通信行程卡、健康码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规定时限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校外人员非必要不进入,确需进入校园的需事先报批,查验通信行程卡、健康码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规定时限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做好入校实名信息登记,实行闭环管理。
2.严格师生外出返校管理。要制定师生员工外出返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对有市外旅居史的师生员工开展分类处置。10天内从境外或者7天内从国内中、高风险区返校的,严格执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健康管理政策。7天内从国内低风险区或本土疫情省份涉疫高、中、低风险区以外地区返校的,要提前一天向学校报备,在校内临时隔离点或者校外居家健康监测3天,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方能进入校园,进入校园后由所在学院负责开展3天健康监测,期间尽量避免参加学校聚集性活动。
3.严格落实校园多点触发预警机制。严格落实个人健康监测以及异常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校医院监测“哨卡”作用,重点关注就诊师生有无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以及重点地区旅居史。学校所在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加大对学校周边医院、诊所、药店、宾馆、酒店督导检查力度,排查校内人员购买“四类药"、相关症状就医以及异常健康码住宿的信息线索,迅速开展追踪管控,及时排除风险隐患。
4.开展外环境监测和校内人员核酸检测。学校定期对校内学生宿舍、教室办公楼、家属区、食堂、电梯、扶手、公厕等人员出入或接触频繁的场所开展外环境采样检测。按照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完成定期核酸检测,同时加大对后勤保卫值守人员、食堂工作人员、毕业班实习生等经常外出校园活动人群的核酸检测频次。
5.实行错峰就餐。食堂实行错时错峰,师生购餐时全程佩戴口罩,严格落实“一米线”要求,餐桌设置隔离挡板。
6.加强校内公共场所管理。从严控制、审核聚集性活动。图书馆、室内体育场馆、公共浴室等公共场所查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规定时限内的核酸检测阴性(采样)证明和健康码、通信行程卡,限制人流、不聚集、保持安全距离。设立快递收发及领取点,统一对快递外包装进行消杀、集中处置包装物。
7.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学校组织每日对学生集体宿舍、教室办公楼、家属区等开展清洁消毒工作;所有开展会议、讲座、体育赛事等文体娱乐活动的场馆,实行“一活动一消杀”;学校饮用水卫生、空调通风系统等要达到卫生学标准;学校临时隔离点,要做到解除隔离一人,消毒消杀一次。
8.规范物资保障。后勤物资供应保障设置专门通道,专人负责,定时定点运输,物资运送人员进出校门严格按要求管理。所有物资尤其是进口产品要严格查验相关检疫检测证明,并做好登记,确保来源可追,去向可查。
9.备足隔离房间。按照校园(区)内师生总人数1%的标准备足隔离房间,24小时内可迅速腾空校内集体宿舍、宾馆(酒店)、教室办公楼栋等开展单人单间隔离。
(二)校园出现密接、次密接人员但无阳性感染者
实施分区管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1.临时封控。学校收到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的疫情信息或在日常健康监测时发现红码人员,临时封闭密接、次密接所在校区,校外人员“只进不出",并查验通信行程卡、健康码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规定时限内核酸检测阴证明,做好入校实名信息登记,实行闭环管理。
2.隔离管控。启用校园健康观察点,配合公安、疾控、教育等部门追踪密接、次密接人员,将其管控在校内临时隔离点内,由街道社区派车将其送至辖区集中隔离点。
3.配合开展精准流调。配合市、区联合流调队赶赴现场,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密接、次密接人员在校内活动轨迹,穷尽排查所有涉疫风险人员,划定风险区域并提出管控建议。
4.风险区域管理。按照划定的风险区域,分类实施区域防控。所处校区人员改为线上教学。学校加强师生日常生活和医疗保障服务,必要时由校内志愿者服务上门。
5.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按照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组织在校人员开展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等工作,坚持“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做到规范、安全、全覆盖。考虑高、中、低风险区等分级管理区域和教学区、宿舍区、家属区等功能区域特点,分区、分类开展检测,做到“就近检测、减少交叉"。根据人员台账和诉求反馈渠道,为不方便上下楼人群做好上门检测服务。首轮校内全员核酸检测在疫情发生后12小时内完成,根据检测结果组织风险研判后,适时组织下一轮扩面核酸检测。
6.暂停堂食。学校内食堂暂停堂食,打包带走。
7.开展消杀。对密接、次密接人员校园内活动停留点的环境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重点对厢式电梯、公共楼道、公共厕所、公共浴室、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区域与设施,电梯按键、楼梯扶手、门把手、快递柜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重点场所消毒前应开展环境采样和核酸检测。
(三)校园出现阳性病例
实施校园(区)全封闭管理,分场景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场景一:校园内核酸常规检测或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出现散发病例。
防控目标:及时发现并有效管理病例和风险人群,快速处置疫情,阻断病毒传播,力争在1个潜伏期内扑灭疫情。
1.即刻启动应急机制。由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和高校迅速成立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学校的应急处置工作。原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设各组根据实际情况对口并入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各组,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在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
2.即刻实行全封闭管理。整个学校(校区)实施封控管理,所有人员“不进不出",所有师生足不出户(楼栋)。校园实施硬隔离,确需进入校园的医务、安保、保供等疫情防控工作人员需事先报备并查验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做好入校实名信息登记。全体师生改为线上教学,校内停止一切会议、讲座、文娱等聚集性活动。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联合学校做好生活保障服务。
3.即刻转运阳性检测人员。学校立即配合公安、疾控、教育等部门追踪管控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由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负压救护车将阳性人员转运至市金银潭医院,24小时内启动辖区方舱医院。
4.配合开展精准流调。配合省、市、区联合流调队赶赴现场,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摸清阳性检测人员、密接、次密接在校内活动轨迹,穷尽排查所有涉疫风险人员,并按照防控建议做好划定风险区域的管理。
5.集中隔离密接、次密接人员。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备用隔离房间资源,统筹协调将校内密接、次密接人员全部闭环转运至集中隔离点开展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学校启用校内宾馆(酒店)、教室办公楼或集体宿舍等储备临时隔离点,对涉疫场所暴露人员按酒店隔离模式进行集中隔离管理。其他师生按居家隔离管理模式实行校内隔离管理。学生在寝室足不出室,教职工在办公室或职工宿舍隔离,学校安排志愿者队伍上门送餐,禁止人员流动。
6.开展核酸检测。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迅速制定应急核酸检测方案,坚持“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就近检测、减少交叉”、分区、分类开展检测,首轮校内全员核酸检测在疫情发生后12小时内完成,前3天每24小时开展一轮校内全员核酸检测,一旦检出阳性人员,第一时间闭环转运至市金银潭医院。根据疫情形势及专家研判意见,制定下一步核酸检测方案。解除管控前24小时内,应完成一次区域内全员核酸检测。
7.校内校外相结合畅通保供。强化后勤服务保障,迅速启动应急后勤保障服务机制,学校封闭后的前7天,校内所有人员的饮食由校外配送;7天后视情况逐步恢复校内供餐,由校内后勤保障队伍及健康的志愿者负责送餐。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WS/T697-2020)要求,在工作过程中按照二级防护标准全程做好个人防护。所有在校工作人员、保障人员和应急志愿者做好健康监测,每日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正常后方可上岗工作。
8.消杀清洁净化环境。对阳性检测人员、密接、次密接人员校园内活动停留点的环境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重点对厢式电梯、公共楼道、公共厕所、公共浴室、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区域与设施,电梯按键、楼梯扶手、门把手、快递柜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重点场所消毒前应开展环境采样和核酸检测。
9.做好线上教学安排。根据课程性质,及时调整课程安排,暂停线下授课,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做好线上教学,教学进度原则上不作调整。
10.做好师生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密切关注师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制定受疫情影响人群心理干预方案,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教力度,对确诊患者及家属、隔离人员、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等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
11.做好信息发布与舆情管控。及时规范发布信息,实事求是、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强化舆论引导,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12.终止应急响应。学校连续7天内无新增阳性感染者,经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专家评估并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备案后,终止应急响应并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学校做好信息发布并启动解封工作,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完善防范措施,加强师生健康监测管理。
13.恢复校园正常生活秩序。学校组织校内相关部门制订相关计划和工作方案,恢复正常生活教学秩序。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影响,根据需要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社会工作服务。
场景二:单个校园(区)发生规模性疫情(2起以上无流行病学关联的聚集性疫情)。
防控目标:全力阻断校内疫情传播,严防疫情外溢扩散,力争在1—2个潜伏期内扑灭疫情,努力恢复校园正常生活秩序。
1.即刻启动应急机制。由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和高校迅速成立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学校的应急处置工作。原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设各组根据实际情况对口并入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各组开展工作。
2.即刻扩大封闭管理。整个学校(校区)作为高风险区管理,除疫情防控和生活保障人员外所有人员不进不出。校园严格实施封控管理,所有师生足不出户。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做好生活保障服务。
3.分类做好阳性检测人员隔离救治。全市24小时内启动方舱医院,安排负压救护车将阳性检测人员转移至方舱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在方舱医院隔离治疗,病情严重和进展迅速的,闭环转运至市金银潭医院救治。
4.配合开展流调溯源。省、市、区联合流调队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流调工作。摸清阳性感染者、密接、次密接在校内外活动轨迹,穷尽排查所有涉疫场所暴露人员。
5.集中隔离密接、次密接人员。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备用隔离房间资源,统筹协调将校内密接、次密接人员全部闭环转运至集中隔离点开展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房间储备不足时请求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武汉周边城市,准备隔离房间,随时启动接收涉疫高校师生的集中隔离工作。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专用车辆做好闭环转运工作。学校启用校内宾馆(酒店)、教室办公楼或集体宿舍等储备临时隔离点,对涉疫场所暴露人员按酒店隔离模式进行集中隔离管理;其他师生人员按居家隔离管理模式实行封闭管理,足不出室,做好健康监测。送餐上门,禁止人员流动。
6.迅速组织高风险区全员核酸检测。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迅速制定应急核酸检测方案,统筹调度全市核酸检测力量,坚持“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就近检测、减少交叉"分区、分类开展检测,12小时内完成第一轮高风险区全员核酸检测,以最快速度发现感染者,7天内每24小时开展一轮全员抗原+核酸检测(单采单检),一旦检出阳性人员,第一时间闭环转运至方舱医院或定点医院。根据疫情形势及专家研判意见,制定下一步核酸检测方案。解除管控前24小时内,应完成一次区域内全员核酸检测。
7.强化后勤服务保障。迅速启动应急后勤保障服务机制,所有人员的饮食由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组织保障力量专门配送。后勤保障队伍及志愿者实行集中居住,所有保障人员做好健康监测,每日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正常后方可上岗工作。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WS/T697-2020)要求,在工作过程中按照二级防护标准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视疫情控制情况逐步恢复校内供餐。
8.消杀清洁净化环境。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派遣专业消杀队伍,联合校方立即组织对阳性感染者、密接、次密接人员校园内活动停留点的环境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学校每天开展全面消杀工作。
9.暂停教学安排。校区所有课程全部停课。
10.做好隔离封控期间师生心理健康服务。密切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学校宣传部门制作发布各类关心关爱师生和涉疫人员的宣传资料,通过公开课、活动直播、新媒体互动等各类线上形式,营造团结稳定鼓劲的良好氛围。加强与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大学心理学系等的合作,依托专业力量和校园媒体平台矩阵,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教务部门通过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提供各类心理辅导资源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指导。学生工作组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全覆盖筛查机制,及时开展苗头性
危机干预,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状况摸排与干预支持,全方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11.做好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及时规范发布信息,实事求是、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学校利用校内信息门户和学校新闻网、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校园应急封闭管理的相关通知文件,主动发布各项有利于疫情防控、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的信息,及时澄清或处置不实信息,积极组织开展舆论引导,以统一思想、协调行动、鼓舞意志。组织专家、相关院(系)负责人等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强化涉校涉疫舆情监测预警,通过各种渠道和日报、专报等方式,及时收集上报相关舆情信息和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遇突发事件或重要舆情时,按照分级应对原则,在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统筹协调下,由宣传、网信部门具体负责进行干预管控。
12.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校园应急封闭管理期间,安全保卫部门对接专门机关进行涉稳线索处置和对涉校不稳定苗头发现及报告。会同宣传、教务部门,及时了解在校人员思想动向,深入分析潜在思想问题,加强工作预判,提前研判校园封闭期间可能的风险点,避免校园内出现寻衅滋事、群体冲突、心理危机等事件,杜绝极端事件发生。
13.终止应急响应。高风险区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所有中高风险区解除后,辖区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学校做好信息发布并启动解封工作,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完善防范措施,加强师生健康监测管理。
14.恢复校园正常生活秩序。学校组织校内相关部门制订相关计划和工作方案,恢复正常生活教学秩序。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影响,根据需要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社会工作服务。
场景三:两个及以上校园暴发规模性疫情,同时段市域内发生规模性疫情。
防控目标:全力阻断校内疫情传播,严防疫情外溢扩散,力争在2个潜伏期内扑灭疫情,努力恢复校园正常生活秩序。
1.即刻启动应急机制。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下,省、市、区和高校迅速成立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涉疫学校的应急处置工作。原校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设各组根据实际情况对口并入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各组并开展具体工作。
2.校园封控管理。整个学校(校区)纳入全市社会面封控管理体系,除疫情防控和生活保障人员外所有人员不进不出。校园内部严格实施封控管理,所有师生足不出户。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做好生活保障服务。
3.分类做好阳性检测人员隔离救治。全市启动所有方舱医院和平急结合医院,安排负压救护车将阳性检测人员转移至方舱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在方舱医院隔离观察(治疗),病情进展严重的,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做好隔离治疗。同时请求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武汉周边城市,启动方舱医院,接收我市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做好闭环转运工作。
4.配合开展流调溯源。国家、省、市、区联合流调队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流调工作。摸清阳性感染者、密接在校内外活动轨迹,穷尽排查所有涉疫场所暴露人员。
5.分类做好人员管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调度全市隔离房间资源,将校内密接人员全部闭环转运至集中隔离点开展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房间储备不足时请求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省内其他市州或者对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协调周边省份腾空相应数量的隔离床位,随时启动接收涉疫高校师生的集中隔离工作。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专用车辆做好闭环转运工作。学校对次密接及涉疫场所暴露人员所在的楼栋、宿舍、教室办公区等划定封闭管理单元,实行就地隔离管理。其他师生人员按居家隔离管理模式实行校内封闭管理。
6.迅速组织核酸检测。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迅速制定应急核酸检测方案,统筹调度全市核酸检测力量,坚持“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就近检测、减少交叉"分区、分类开展检测,12小时内完成第一轮高风险区全员核酸检测,以最快速度发现感染者,7天内每24小时开展一轮全员抗原+核酸检测(单采单检),一旦检出阳性人员,第一时间闭环转运至方舱医院或定点医院。根据疫情形势及专家研判意见,制定下一步核酸检测方案。解除管控前24小时内,应完成一次区域内全员核酸检测。
7.强化后勤服务保障。迅速启动应急后勤保障服务机制,所有人员的饮食由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组织保障力量专门配送。后勤保障队伍及志愿者实行集中居住,所有保障人员做好健康监测,每日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正常后方可上岗工作。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WS/T697-2020)要求,在工作过程中按照二级防护标准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视疫情控制情况逐步恢复校内供餐。
8.消杀清洁净化环境。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派遣专业消杀队伍,联合校方组织对阳性感染者、密接人员校园内活动停留点的环境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学校每天开展全面消杀。
9.暂停教学安排。校区所有课程全部停课。
10.做好隔离封控期间师生心理健康服务。密切关注师生心理健康。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和全市社会精神心理专业机构的力量,通过开通心理热线、印发电子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指导。学生工作组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全覆盖筛查机制,及时开展苗头性危机干预,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状况摸排与干预支持。制定受疫情影响人群心理干预方案,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和危机干预机制,开展覆盖全员的心理状况摸排,全方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重点加强对确诊患者及家属、隔离人员、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心理支持和干预。
11.做好信息发布与舆情管控。及时规范发布信息,实事求是、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在校人员正确认识、理性对待校园应急封闭管理措施。关注网络舆情,建立舆情汇集和风险研判机制,强化校园自媒体管理,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遇突发事件或重要舆情时,按照分级应对原则,在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统筹协调下,由省、市宣传、网信部门具体负责进行干预管控。
12.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校园应急封闭管理期间,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在校人员的关心关爱,定期发放慰问物资。畅通线上线下沟通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收集、回应、解决师生员工的合理需求,着重强化对于封控区师生的关心帮扶。安全保卫部门会同宣传、教务部门,及时了解在校人员思想动向,深入分析潜在思想问题,加强工作预判,提前研判校园封闭期间可能的风险点,避免校园内出现寻衅滋事、群体冲突、心理危机等事件。
13.终止应急响应。高风险区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所有中高风险区解除后,辖区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学校做好信息发布并启动解封工作,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完善防范措施,加强师生健康监测管理。
14.恢复校园正常生活秩序。学校组织校内相关部门制订相关计划和工作方案,恢复正常生活教学秩序。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影响,根据需要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社会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