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旧版入口
  • 首页
  • 学院概况
    1. 学院简介
    2. 机构设置
    3. 学院领导
    4. 规章制度
    5. ENGLISH
    6. 学院宣传片
  • 师资队伍
    1. 教授
    2. 副教授
    3. 讲师
  • 本科生教育
    1. 专业设置
    2. 培养方案
    3. 课程建设
    4. 教学改革
  • 研究生教育
    1. 学位点
    2. 培养方案
    3. 留学生工作
  • 党群工作
    1. 党建工作
    2. 工会工作
    3. 党群风采
  • 招生就业
    1. 本科生招生
    2. 研究生招生
    3. 就业工作
  • 校友天地
    1. 校友动态
    2. 校友风采
    3. 时光剪影
    4. 联系我们
  • 首页
    • 返回
    • 学院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 教学与科研
    • 学术动态
    • 科研团队
    • 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
  • 学院概况
    • 返回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学院领导
    • 规章制度
    • ENGLISH
    • 学院宣传片
  • 师资队伍
    • 返回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本科生教育
    • 返回
    • 专业设置
      • 返回
      • 国家一流专业
      • 省一流专业
      • 工程认证专业
      • “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
    • 培养方案
    •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 研究生教育
    • 返回
    • 学位点
      • 返回
      • 化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培养方案
    • 留学生工作
  • 党群工作
    • 返回
    • 党建工作
    • 工会工作
    • 党群风采
  • 招生就业
    • 返回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就业工作
  • 校友天地
    • 返回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时光剪影
    •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院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 教学与科研
  • 学术动态
  • 科研团队
  • 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

学院动态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国际学术会议】万骏应邀出席第十届亚太催化大会

  作者:万骏      发布时间:2025-08-19       点击量:

2025年8月4日至7日,第十届亚太催化大会(10th Asia-Pacific Congress on Catalysis, APCAT-10)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万骏特聘教授受邀以 Invited Speaker 身份参会,并在 Emerging Catalytic Materials 分区作学术报告,充分展示了学院在催化材料前沿领域的最新突破与国际学术影响力。

亚太催化大会源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中、日、美三国催化会议发展而来,迄今已成为继欧洲催化大会(EUROPACAT)、北美催化大会(NAM)之后的第三大区域性国际催化学术盛会。会议先后在澳大利亚、韩国、中国、新加坡、日本、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现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催化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本届大会聚焦清洁能源催化转化、单原子催化、新兴催化材料、环境催化、催化反应机理、人工智能辅助催化设计等前沿领域,共设置10个分会场、11个专题,吸引了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88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逾1100名代表参会。

在报告中,万骏教授作了题为 “Microwave Shock Engineering of Metastable 2D Catalysts” 的学术演讲。他系统阐述了团队在二维亚稳态催化材料方向的原创性工作,聚焦于材料合成的核心难点与突破路径。长期以来,亚稳态和结构非常规材料的合成一直是固体化学和催化材料设计中的核心挑战。传统热力学途径受限于准平衡条件,往往只能获得热力学稳定相,难以实现晶格畸变、缺陷富集或非中心对称结构的精准调控。尤其在二维材料体系中,晶相、形貌与界面结构强耦合并直接决定催化性能,这一瓶颈尤为突出。

针对这一难题,万骏教授团队提出并发展了 “微波热冲策略”。该方法利用微波–物质相互作用的强非平衡特征,通过介电损耗、磁损耗与导电损耗实现超快能量转移,在数秒内形成局域高温场,从而诱导二维亚稳态结构的快速生成,同时有效抑制颗粒烧结与相粗化。更为独特的是,聚合物前驱体在原位分解释放气体,诱导纳米尺度的鼓泡膨胀与结构弛豫效应,促进超薄纳米片的自组装和可调孔结构的构建。

该策略不仅适用于多类二维金属氧化物与碳化物的快速制备,还能同步实现异质原子掺杂、多孔结构调控与异质结构建。多重结构与电子调控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催化活性位点的可达性与反应界面的活性,为能源转化、氧化还原反应及分子吸附等关键催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此项研究为亚稳态二维催化剂的普适性与可控化设计开辟了新路径,也为非平衡态材料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次受邀报告不仅展示了武汉纺织大学在清洁能源与功能材料研究方面的进展,也体现了化学与化工学院在物理化学学科,以及固体化学、界面化学调控与反应机理解析等方向的持续探索。未来,学院将进一步聚焦非平衡态材料的化学构筑、电子结构调控以及多相反应过程中的活性调节,不断推动在基础化学研究与前沿催化科学中的深入发展。

上一篇:我校材料科学和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

下一篇:化工学子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南赛区竞赛中喜获佳绩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化学与化工学院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