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悦老师于1983年武汉工程大学制药工程本科毕业后到河北省药物研究所合成室工作。工作四年后为照顾家庭回到武汉,转入武汉纺织大学前身——武汉纺织工学院工作至2023年荣休。李老师在校先后教授化工原理、有机合成、药物与健康等课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李老师如明月点亮了一代代学生的求学之路。武汉纺织大学优质课程奖,武汉纺织大学教研成果三等奖是对李老师教学工作的肯定,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是对李老师科研成果的嘉奖。李老师在求学路上,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为发展国家事业而扎实学习知识,不辍耕耘,选择与时代同频进步,先后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专业硕士学位、武汉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9年前往美国北达科塔州立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
时节如流,又一年夏至。年岁以发展二字勾勒出学校的轮廓,峥嵘岁月又培育出一批人以奋进二字雕琢出学校的未来。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同进步的一代代老师们,赓续奋进,砥砺前行。校园里,李素悦老师仍在平凡工作中谱写人生精彩华章,给予我们前进的无穷力量。
提升在自驱不殆间
回忆是旧日的拓片,抚摸过您亲手雕琢的刻痕,我们是否和您经历一次次磨砺那样感同身受!?1987年,李素悦老师从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后前往河北省药物研究所合成室工作。四年间晋升为总工助理。但莼鲈之思难解,雁字回时,归思难托,李老师为照顾家庭,放弃出国进修的名额并回到武汉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见证者,此前在药物研究所的工作让李老师深知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换代有如东海扬尘。32岁时李老师选择继续进修自己的专业知识,随即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药学硕士学位,这一次不仅仅是选择梦想与信念,更是为责任转身。时代在进步,国家在进步,学生在进步。李老师认为教师也应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站在专业发展最前沿,是李老师最朴素的愿景。
山高路远,自有可行之路;溪深水长,自有船舶渡口。奋进之于李老师在于持守本心的笃定,想要摆脱局限的囹圄必先确定自己的方向。这是敢于在远离闹市的静谧之下默默沉淀的勇气,也是在理性取舍后始终持守的笃定。
拼搏在砥砺奋进间
回忆是旧日的传记,翻阅过您亲手写下的文字,纸张泛黄,字迹却清晰隽永,我们是否看到了您一路风尘仆仆!?40岁时,李老师在几乎全新的有机化学领域进修,这五年,是二十二公里之间的往返,是全天候的实验,是学生与老师身份之间的不断转化,是家庭学校之间的难以割舍,是近两千个日夜的尝试与不敢停息。
如果说全新的研究方向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那李老师便从最低微处向上行进。李老师从查找整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开始,从已有文献参考的中间体开始尝试,最终成功拿到了晶体并解析出晶体的结构。同门先前参考文献的合成都以失败告终并不了了之,李老师把纯度做到了世界第一。回望上山的路,您说:“坚持是最重要的。”博士毕业次年,李老师前往美国,“前三个月没有什么成果,原来成功重复出别人的工作其实也并不轻松。语言的障碍,时差的阻隔,因为当时的作息不规律导致后面身体每况愈下。”李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如是说到,但她坚持下来了,只过了一年,就合成了十几个全新的分子结构。父母支持李老师的研究,但母亲的病痛令李老师牵挂不已,于是李老师提前回国,暂时搁置自己的研究工作。对于家庭的变故,李老师也只是静默不语,不显于色,潜心工作。但提及此,您总说还差点什么,还欠缺什么呢?当我们走过那22公里,李老师曾经是否也在这条路上思考化学分子如何改进,合成路线如何完善;是否曾在灯下手不释卷,秉烛待旦;是否曾回望万里牵挂家国。还遗憾什么呢?霜凋夏绿,这五年是授予武汉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是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课题组内第一个坚持并成功合成分子,是数篇核心文章的诞生,是突破性进展的研究。还欠缺什么呢?还遗憾什么呢?是哪怕再多一天,哪怕再早一点。李老师从时代中走来又向时代中走去,哪怕往前再走几步,惟愿凭此生堂堂岁月,换春华秋实。
天地为炉,万物为铜。万物之于天地间必尽一番磨砺。那一日日看似不起波澜,成就了最奇崛的成就。傲雪迎霜,逆水行舟。腊梅之所以流芳,在于其蕴含的一缕暗香;竹石之所以长青,在于其顽强的一处韧劲;松柏之所以成恒,在于其罹寒的一方本性。曾经走过的那些路,曾经越过的那群山,如今云淡风轻地讲述,您说浮云难蔽日,我们是否得以窥见天光乍破之前的漫漫长夜;您说雾散终有时,我们是否得以想见您走上来的那一步步曲折坎坷。
教育在言传身教间
回忆是旧日的胶卷,浏览过您亲手记录的帧帧录影,此刻我们是否又与您遥遥相望!?那年武汉纺织大学和李老师的初遇,当我们回想起她,应是在讲台三尺上将连贯的知识娓娓道来,走上讲台的底气背后是从头来过自学一遍。李老师说要把课本知识吃透了再去教给学生,这才是对学生的负责、这才是对知识的负责、这才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负责。从教三十多年,李老师先后带过化工原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等数门课,期间完成四本专业书籍的编写。刚入职时李老师的教学工作并不是研读的专业——有机化学,而是因为学校的需要去教授学生眼中的“硬骨头”——化工原理,李老师只得重新学习并且在老教授的课上汲取经验,啃下这块“硬骨头”。李老师自述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上八节课,备课和课件每年都会重新再来。曾看过一张旧照片,照片上是李老师深夜在灯下备课,不嫌昼长却念夜浅。李老师在杂志上面看到的案例都会立马放到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的结合。学生提的问题李老师并不是以老师的高度看待而是从学生的视角反复翻找资料来回答学生。李老师将课件、演示文稿等交给带出的学生,他们也在沿用李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课件教授更多的学生,影响一代代学子,在此李老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传承。
李老师也曾开过一门“药物与健康”的公选课。开设此课的目的是李老师认为学科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希望在学校没有相关专业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讲解药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便于想要学习相关方面的学生能够辨别最基本的东西,不被错误的观点所惑,从而便于进一步加深学习。老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引路人,还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课上李老师曾说:“照顾病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久病的人心里都比较脆弱,家人的体谅与关心尤为重要。”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是以李老师自己的经历为例。明德至善,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课题的专业知识,还有德行、孝义的培养。
您学成归来后,树人育才,我或许是莘莘学子中最平凡的一个,如果没有那时的相遇,或许不会懂得如何改进合成路线,或许会被错误的见解误导很久,或许不会深刻体会孝到底是什么,但老师教授我们的知识引领我们飞越崇山万岭,俯瞰广阔山河。后来我可能是无名之辈,但是也一如您所期待的在自己的岗位发一点光,发一份热,现如今我也往山的高处前行。三十余载,一掷去如梭,满头青丝成雪只一瞬间,而您眉目清亮依然在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希冀在赓续传承间
过好当下,期许未来。读到此处,是否又像您亲口与我言说。青年的理想是远大的,满怀热忱的青年心向远方但行远自迩,迈出第一步,余下的应是青年自驱向前,满怀热望,有如天边那一轮朝日去找寻他的蓬勃之路。即使是最低微的石缝间你也能听到生命的拼搏与努力,当你真正拥有自己的目标并付之与真正的努力时,前路并不遥远,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李老师对青年学子的第一句寄语--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新的挑战,要一直保持学习的态度。学习是终生事,要从各方面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李老师的教诲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和实践。第二句寄语--做任何事情,只要决定去做了就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做到自己最好就可以了,无需过问旁人,也无需一争高下,跟过往相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奋斗!
通往未来的路必然不是永远鲜花开遍,也有荆棘丛生,但李老师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做下去。做任何事,尤其是做学问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人感慨人间不值得,慨叹书生寒窗十年,一朝名落孙山,感慨人生各自有借酒浇愁不敢言的苦难,但这不应是当代青年。青年应该是清楚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隐于喧嚣,宵暗晶明,永不放弃的拼搏和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如果跌倒了,那便眼含热泪一直走下去吧。滴水石穿,筚路蓝缕,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李老师可以将求学教研之路讲述出来当一段过往去怀念,我们可以将每一个夜不能寐复写出来当一篇赞歌去称颂,我们还可以将这一路坎坷曲折,山高水长放进历史的长河中,永矢弗谖。
本文由史小双、吴婧采写,指导教师莫德辉、雍诚,已获湖北省教育厅关工委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征文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