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示,4月3日下午,化工学院在崇礼楼221教室举办“化人话语”第七讲分享会暨师德师风建设月第五次活动。学院党委书记杜勇主持会议,全体教职工参会。学校 2024 年“最美老师”李晓霞教授以《谋专业之长,思课堂之变,领科研之航》为题作专题分享,从专业建设、教学创新、科研引领三个维度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

谋专业之长:深耕学科建设,筑牢育人根基
李晓霞自 2011 年加入化工学院以来,始终以专业发展为己任,带领团队推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作为专业负责人,她主导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中期考核,通过规范教学材料、凝练培养方向、强化校企合作等举措,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在专业认证过程中,她创新提出 “本硕一体化” 培养模式,将本科生实践与研究生科研深度融合,构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科研创新”的递进式培养体系,推动学生在学术探索中实现能力跃升。她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将催化技术、环境科学与纺织特色相结合,主持制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规划》,推动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思课堂之变:创新教学模式,激活育人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李晓霞教授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索智慧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她利用学习通、腾讯课堂等平台构建“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行业专家讲座等多元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她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主持省级精品课程,开发“催化反应机理虚拟仿真实验”,实现抽象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统一。
领科研之航:聚焦国家需求,培育创新人才
作为绿色催化氧化科研团队负责人,李晓霞长期致力于催化转化印染废水及生物质资源的研究。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10 余项课题,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40 余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
在科研育人方面,她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组织本科生参与“印染废水处理”“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等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省级项目7项。她的团队中,10余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3名学生获评湖北省优秀硕士毕业生,1名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TOP 期刊发表论文。
以匠心守初心,用行动践使命
讲座最后,李晓霞教授深情回顾了13年的从教生涯,感恩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发展平台,并寄语青年教师:“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她表示,将继续以“化育万物,行稳致远”的院训为指引,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中不懈探索,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化工人才贡献力量。
杜勇书记在总结中指出,李晓霞的分享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工匠精神”与“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职工以她为榜样,立足岗位、潜心育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本次“化人话语”论坛通过典型示范引领,进一步强化了师德师风建设,为学院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注入了新动力。后续,化工学院将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活动,推动形成“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良好氛围。
会上,学院还组织大家学习了学校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日常教育监督管理的工作提示》和校内违反师德失范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组织教职工签订了《武汉纺织大学师德师风公开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