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
(一)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染整工艺学(有色部分)》课程的前身是《纺织品染色》,自1978年以来,课程始终是轻化工程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2005年,《纺织品染色》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2008年,课程根据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议,更名为《染整工艺学(有色部分)》,同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课程团队由3人增至7人且全部博士化,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资源更加丰富。2016年,课程开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创新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结构符合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成长规律。 窗体底端 (2)更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 (三)课程内容、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1)更新课程内容:面对社会及纺织品染整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课程跟踪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培养需要。 (2)充实课程资源:师生共举,积极扩展课程资源,包括:多媒体素材库1套、试题库1套、多媒体课件双语、全英文2版;拥有“染色综合性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共230M);校企协同共建有20个课程与专业实践基地。 (3)资源全面共享:学生自主学习的优秀素材充实到课程教学资源;将最新科技成果/行业企业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课程教学内容: (1)染色理论:染色可能性、平衡性,染料的迁移性 (2)染色工艺:染料染色原理、各种染料染色工艺、染色技术及其发展 (3)生产实践:染色综合设计/开发方案、常用染料染色实例、常见纺织品染色疵病原因探究。 重点与难点:染色基本理论、染色工艺要点、相关知识综合、染色实例分析,理论教学对应的工艺实验安排有专门的实验课程。 教材选用:课程最初选用王菊生先生主编的《染整工艺原理》第三册与第四册,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面世后,改为国家级规划教材《染整工艺学教程(第二分册)》。 组织实施:立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积极实践“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夯实素质”、“提升能力”。认真研究90后、00后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科技史讲好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专业实践对社会、健康与安全等的影响,理解个人在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责任。理论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通过解析课程及专业内涵、挖掘深度,打实基础;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纺织纤维、染料化学、助剂化学等相关知识,实现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团队建设:引导青年教师深入染整企业,丰富专业经历,积累实践经验。 (五)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课程2005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强,考研录取率达42.5%,综合就业率达97.4%,深得企事业用人单位好评。 课程负责人获2009年纺织之光教师奖、2017年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团队教师获评校级教学质量奖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称号;所属轻化工程教研室2019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课程作为重要支撑的轻化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和“湖北省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六)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主要采用直接评价。根据课程目标,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考试成绩×0.7。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记录、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小班讨论课、设计报告。为鼓励生师互动,实施平时成绩附加分制度:学生每提出一次质疑或建议加1分;根据课后思考题,收集、整理、消化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面向全班讲解,每次加3-5分。 |